
在红色文化传承面临代际挑战的今天,双峰县以花鼓情景剧《信仰》为媒,将“长沙花鼓戏(双峰特色)”与“蔡和森的革命故事”两大非遗瑰宝创造性结合,在思政教育领域开辟出一条“非遗活化+红色传承”的创新路径。这场时长仅30分钟的花鼓戏思政课,以传统戏曲的当代转化实现了红色基因的活态传承,在湘中大地掀起新时代红色文艺教育的创新浪潮。
一、非遗基因的现代解码
长沙花鼓戏这一植根民间的艺术形式,在《信仰》创作中完成了从乡野草台到精神殿堂的华美转身。创作者突破传统花鼓戏的婚恋题材窠臼,将“赴法途中”的船舱化作思想觉醒的摇篮,把“里大抗争”的现场变成主义交锋的战场。蔡和森提出“中国共产党”名称的历史性时刻,在花鼓戏的锣鼓点中被演绎成震撼人心的艺术高潮,传统戏曲的程式化表演与革命叙事的戏剧张力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
非遗传承人创造性运用“走场”“对花”等传统程式,将蔡和森与向警予的革命爱情演绎得荡气回肠。当“急板”唱腔响起时,观众仿佛置身百年前留法勤工俭学的浪潮之中,这种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的交融,让非遗不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成为流动的精神血脉。
二、思政教育的审美重构
传统思政课与花鼓戏的结合,打破了说教式教育的窠臼。《信仰》通过“戏中课”的叙事结构,在三个历史横截面中植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内核。赴法邮轮上的思想争鸣,用“数板”形式展现人生抉择;里昂大学的建党思考,借“油灯”之光象征真理之光。这种寓教于戏的创作智慧,让政治话语转化为审美意象。
在演出现场,当演员说出“明目张胆正式成立一个中国共产党”时,台下学子自发鼓掌的场景,印证了这种艺术化思政教育的强大感染力。非遗艺术的地域性特征,更使革命精神接上地气,让蔡和森的形象从历史课本走入现实生活。
三、文化记忆的当代激活
这场非遗与红色的联姻,构建起多维度的文化传承体系。在蔡和森纪念馆,花鼓戏表演与文物展陈形成时空对话;在校园巡演中,专业院团与学生社团展开技艺传承;在抖音平台,戏曲片段与青年UP主的二次创作碰撞出新的火花。这种立体传播模式,使红色记忆突破单向灌输,转化为可参与、可体验的文化实践。
《信仰》还将作为蔡和森蔡畅故居景区党性教育的常备思政课,这种创新实践为全国红色文旅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当地方非遗与红色资源产生化学反应,沉睡的文化基因便能焕发时代生机。在文化自信成为时代命题的今天,双峰县的创新实践昭示着:红色文化的传承不是简单的历史复刻,而是需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信仰》的成功演出证明,当非遗艺术邂逅红色基因,当传统戏曲对话革命精神,沉睡的地方文化资源就能转化为震撼人心的精神力量。这种以艺术重构记忆、以审美唤醒信仰的探索,正在书写新时代红色文化传承的崭新篇章。(作者 葛军)
责编:杜斯律
来源:双峰县融媒体中心
曾超群赴双峰县检查消防安全和防溺水工作
2025年省文联系统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暨基层文联骨干专题培训班在双峰举行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与双峰县人民政府举行战略合作签约仪式
王文红检查消防安全和防溺水工作
王文红主持召开2025年双峰县人民政府第8次常务会议
“娄超”燃动双峰:以球会友 “足”够精彩
“娄超”双峰“第二现场”:大屏前的观赛热
图集 | “娄超”燃动双峰
下载APP
分享到